一本用科学原理来阐述成功定义的书。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是艾伯特-拉斯洛 · 巴拉巴西作品,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发布过很多的学术论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研究复杂网络,用科学揭示了以下五条成功定律:

巴拉巴西成功第一定律: 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当能力表现无法被衡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The First Law: Performance drives success, but when performance can't be measured, networks drive success.

巴拉巴西成功第二定律: 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
The Second Law: Performance is bounded, but success is unbounded.

巴拉巴西成功第三定律: 初始的成功×社会适应度=未来的成功。
The Third Law: Previous success × fitness = future success.

巴拉巴西成功第四定律: 成功的团队兼具多样性与平衡性,而且往往更容易让一个超级领导者脱颖而出。
The Fourth Law: While team success requires diversity and balance, a single individual will receive credit for the group's achievements.

巴拉巴西成功第五定律: 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只要你在一个好想法上坚持不懈。
The Fifth Law: With persistence success can come at any time.

成功定义

你的成功不取决于你与你的能力表现,而是取决于我们,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你的能力表现。或者,简单来说,你的成功不是由你决定的,而是由我们。

你可能正在写最好的代码,或者为公司节省大量资金,或者你的抽屉里就藏有一部可能会一鸣惊人的电影剧本,但如果我们不知道你的成就,那么我们如何认可你呢?如果我们没有看到、接受并给予你的能力表现以赞赏,如果我们(我所说的“我们”不仅仅是指几个孤立的声音)不认为你的项目有价值,那么它在成功之路上很可能会步履蹒跚、停滞不前,或者几乎无法实现。

本书描述的成功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即评判是由外部人员决定的。这样会避免扯皮,有些人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可能他精神境界很高,但也可能只是他的自我满足。因此这种情况不在此书的讨论范围内。

成功是一种集体现象,而不是个人现象。

我们当中最成功的人掌控了这个网络,在集体意识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各色人等的大脑中占据了真正有价值的地位。

成功的这种带有集体性的定义提醒我们,我们需要观察自己所属的网络,并为了实现未来的优势制定策略。

成功不是单打独斗,并且要善于关注自己的交际网。

社会认同度取决于发现、认可以及向世人传播我们能力表现的网络。

我们需要问问自己为社会贡献了什么。或许一个人的名气来自于其恶行,但并不代表被社会所认同。

一旦人们在自己的专业网络之外变得闻名遐迩,我们对他们本人的欣赏便会变得比他们未来的能力表现更加重要,这时我们就会给他们披上“名气”的外衣。名气是杰出成功中罕见的附加品。

所谓的“名气”,可以使人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进而被所有领域的人所认知,但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例如:爱因斯坦。但成功与名气截然不同。

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当能力表现无法被衡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成功并不涉及“你”和你的能力表现,而涉及“我们”和我们的认知。

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这仅是第一步。

总体来说第一步,还是要自身的实力够硬。能力够强,才能有足够的动力走下去。顶尖运动员通过赛场上的优异表现获得收益,然而收益的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品牌赞助的。然而之所以能成为顶尖运动员,这也是一条辛酸的路。

学校并没有使你优秀,你自己本身就足够优秀!

决定你子女成功的是能力表现和抱负,即她认为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

这里可能是给没有进入名校人的一个科学性的安慰。优秀是与生俱来的,心中有抱负,照样能够成大器。中国通过应试教育强行分层,然而这都是同一阶级里才会出现的妥协。

事实上,没有任何人能够仅凭艺术本身就评定一部杰出作品的价格或价值,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博物馆馆长、艺术史学家、艺术馆馆主、交易商、代理商、拍卖行,以及收藏家之间的无形网络。

既然成功是一种集体现象,由人们对某一能力表现做出何种反应而确定,那么如果我们不观察这一能力表现所处的网络,就不可能对成功这一现象有很好的理解。

在一些特殊领域,如艺术行业,更多的依靠的是相关事物构成的无形网络。有些可能没有价值的东西,在经过网络一系列的操作后,跃变为有价值的东西。

对价值的评估,背景条件至关重要。

《喷泉》表明:在品质和能力表现出现内在缺失的领域里,若想理解成功,会有多么困难。

杜尚用小便池倒置创造出的艺术品《喷泉》,在其名誉,标签,美术馆的加持下一跃变为高尚的艺术品。这也让我们难以理解其价值。就如同《蒙娜丽莎》一般,它只不过是一副平常的画,只不过由于其被盗的各种传奇经历加持,才变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品之一。

实际上,各种各样的关联决定了艺术界对单件作品的定价。艺术家从所依附的特定美术馆和博物馆获得名望,反过来,这些馆所的声誉也产生于它们所代表的艺术家和展览的艺术作品显现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艺术家和展览馆之间存在一个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完全基于双方的相互信任。

如果你是一位艺术家,与这些“孤岛”美术馆当中的一家合作,那么另外一家也会为你敞开大门,这样你就能很容易地进入这个岛上所有的美术馆。但是你会被困在岛上,因为它们没有能力将你传送到大陆上,而真正的重头戏是在那上演。

一旦你成功了,所有与你的成功有关的利益方都会竭力让你的成功延续下去。

成功不取决于你和你的表现,而取决于我们。网络就是传递对你的表现所做出的集体反应的载体。

强调出各种共生关系,但同时也可能会被困入小圈子孤岛上。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战斗,更像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类似于现在各种网红和他们背后的团体。

用社交之桥替换行业之梯。我们从来都不是独自在工作,即使我们自己认为如此。

因为成功第一定律提示我们,如果对能力表现的测量越难,能力表现的重要性就越低。

有关成功的两个极端例子。一个是单项体育运动,其能力表现可以精细、准确地测量;另一个是视觉艺术,其能力表现不可测量。多数职业介乎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因此我们绝大多数的成功不能够用单一的变量来解释。

要对自己从事的领域有所认知,社交与行业性是相辅相成的。大多数的人从事的职业都不是两种极端,因此,首先磨练自己的技艺,不断精进,但同时也要善于构建网络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

“能力表现是有界的”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在我所从事的量化研究领域是有清楚、准确的含义的。它意味着,我们的能力表现遵循着一个像钟形曲线的分布。

你可能花了成千上万美元的学费进入精英专业学校进行深造,经过经年累月的艰辛奋斗,攀登到你所选领域的顶峰。但是,当你到达那里时则会发现,站在顶峰的不止你一个人,至少还有少数人与你为伴,他们具有和你一样的才华、经历、学历,他们也都目标明确、勤奋努力。

所有处于顶峰的人将会发现,我们会反复地碰撞能力表现的相同界限。

优秀的人有很多,他们创造出的东西很多,但是终究是有限的。然而有很多人获得了无穷的荣誉与名声,这些成功是无界的。

我们永远无法从优秀中区分出卓越。

当我们接近上界时,能力表现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以葡萄酒为例,品酒师做出评断的时候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一些酒可能都很好,但是评判最好往往是靠着运气与小技巧。

音乐界的“郎朗们”受到人们的尊崇,并不是因为他们演奏的音乐明显优于其竞争者,也就是那些观众不能场场满座的演奏家,而是因为他们是善于“表演”的杰出音乐家。

事实上,如果我一一回顾我雇用的每一个人的亮点时,常常是那些手势或提示吸引了我:在面试结束时开的一个玩笑、简历上列出的一项令人好奇的技能、一副引人瞩目的眼镜,或者一阵有趣的大笑。作为招聘的主管,我希望能在面试中了解潜在雇员的价值观或人格特点。

在能力表现有界的情况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能起到大作用。

很明显,想要在一群强者中脱颖而出,除了你要和他们达到相同的水准外。更需要锻炼自己有趣的特点,可以是小细节,小爱好,不经意的流露,会让人产生更多的兴趣。

医疗器械的认可与否主要由最先被要求发言的几个人决定。他们为关键的问题确定了框架,使后面的发言者不能有效地提出新问题。

在很多方面,能力表现的有界性致使很多竞赛走向失败,因为它迫使评判者不是在好与差、快与慢、专家与菜鸟之间进行决策,而是要求他们在各自领域接近于能力表现上界的能人中区分出高低。

非常重要的点,发言或学习时一旦被前面的人认定圈定了框架。由于从众等多种心理的影响,就极其难以脱离束缚。同时很多难以决定的决策也是被一些细节影响。但是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提前向人们注入先验的思想而达成自己的目的呢?

这就意味着在面试中,“什么”和“谁”,即内容和被面试者,没有“什么时候”重要。

成功是可以自我繁殖的,和它的次数成比例地增长。如果你赢了一次,还将会赢得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

尽可能推迟一些面试,这不仅对自己有利,也是因为面试官越来越老道。

超级明星之所以得以存在,是因为成功是无限的。即使你的能力表现比你的竞争者高出仅仅毫厘,但回报也会轻松地高出百倍,有时甚至数千倍。

超级明星的工作质量与他们的成功之间存在一种不成比例的关系,这意味着稍稍优秀一点儿的能力表现就可以带来超乎寻常的成功。

无论我们刚才谈到的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影响力、出镜率、观众,抑或是受人崇拜,它的分布像财富一样遵循幂律。

这应该就是网络的作用,能力是一方面,但决定上界获得成功的还需要其他推动。但这都是少数人才能获得的资源。

与超级明星竞争,他们会压迫你;与超级明星合作,他们会提升你。Superstars suppress you if you compete against them, but they may boostyou if you cooperate with them.

超级明星的离去降低了余下人员工作的价值和声誉。合作者反而不能利用他们新获得的空间施展才华。

与强者为伍,这会极大的提升自己。这也是呼吁人们工作先去大公司的原因。但同时也要有所戒备,不要一味依赖。

如果我们知道能力表现是有界的,就可以提醒自己,我们是能够胜过超级明星的。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因超级明星的光芒而影响我们能力表现的微妙心理因素,同时如果我们能记住,超级明星也和我们其他人一样都会有失败时,那么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将不再那么强大。在感受到恐吓心理的同时,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英雄看成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击败我们自己的不是超级明星,而是完全放弃希望。

保持好信心,然后不断精进自己。

初始的成功×社会适应度=未来的成功

成功带来成功。换句话说,那些被认为是成功的人,无论它们的能力表现如何,会吸引更多的成功。这在科学文献里被称为“优先连接”(preferential attachment)。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所称的马太效应则来自这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互联网完全不是一个所有声音都能被听到的、平等的网络系统。与此相反,绝大多数网站实际上被湮没在其他网站之间的链接中,无人能看到,而只有少数网站,比如谷歌、亚马逊和脸书,才成为核心网站,因优先连接而吸引了亿万链接,并不断扩张。

举个例子,当我们寻找外科医生时,会倾向于认为,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年龄大的医生比年龄小的医生更具优势,因为他们看的病人多,有更多的人推荐他们。因此你最终也很有可能进入他们的手术室。年轻一点儿的医生缺少提供好评的病人群体,总是在他们更富经验的同行的阴影下蹒跚起步。

优先连接构成了我们大多数决策的基础,从我们要买什么产品到支持什么事业,无所不包。当我们受到朋友的鼓动在社交媒体上为某项请愿签名,优先连接就开始起作用了。无论我们最初是否在意,但如果有很多人都在暗示我们,我们就更有可能去做这件事。当相同的请愿第四次、第五次出现,有很多朋友都分享了这条信息,并签了名,我们最终也许就相信了它的价值。这肯定是一项很重要的事业,它对我的许多同伴关系重大。

多次的初始支持实质上保证了成功。More initial support virtually guaranteed success.

强者会越来越强。通过优先连接,他们获得更多展示的机会,从而更容易被别人看到,更加扩大自己的网络。三人成虎,用一些小技巧推动初始的作品,驱动最开始的引爆点,这能够造就初始的成功。

如果我的儿子出生在一个没有几本书的家庭里,父母也不是爱读书的人,那他生命最初几年中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可能就是去医生那里看病时得到的那几本书。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小孩,可能在他长大一点儿后也不会读多少书。

知识生成知识,技能孕育技能,专长增强专长。它们的每一项都导向成功,而成功就建立在成功自身之上。Knowledge breeds knowledge, skill breeds skill, expertise breeds expertise.And each of these leads to success, which builds on itself.

无论能力表现如何,奖励都会带来进一步的奖励。成功会衍生成功,确实就这么简单。

一个可怕的遗传反馈环,这就导致强者基因的不断加强传承。上一代提供的好的环境,耳濡目染了下一代人的未来。

一旦这些年轻人可以知晓同伴的偏爱和喜好,社会影响便会左右他们的选择,使得最终结果出现难以置信的不可预测性。

社会适应度并不完全等同于“品质”,尽管它肯定会依靠品质。与产品的价值判断不同,社会适应度让我们可以捕获某件产品,在与其他产品争取相同买家、相同观众、相同赞誉者的竞争中取胜的内在能力。

由于品质是有界的,当面对大量“还不错”的选择时,我们通常会放弃自己的判断而追随大众的选择。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流行起来的产品并不见得就反映了它真实的优秀品质。

一件产品所获得的评价越多,它的最终评价就与他的社会适应度相差越大。

这有一种可以运用成功第三定律的方法:在你的工作场所鼓励独立决策。

社会适应度不代表那个东西是最好的。就如同淘宝推荐最优先的商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一样,销量越多,评价越多,商品会趋于流行而不是优秀。从众会趋于平庸,不算坏事,但也不算好事。

一件产品要具有社会适应度和初始的成功,它的长远成功则单独由社会适应度决定。When a product has fitness and previous success, its long-term success isdetermined by fitness alone.

时间确实会证明一切。例如国产各种烂剧,无论无何炒作,如何营销,看似成功,然而几月过后便销声匿迹。因为靠刷出来的东西社会适应度不会高。毕竟只是资本市场的收割。

成功的团队兼具多样性与平衡性,而且往往更容易让一个超级领导者脱颖而出。

团队中的贡献是失衡的。在很多情况下,程序代码最大的部分都是由某位团队成员单独完成的。团队越大,主要贡献者就工作得越努力。换句话说,每一个团队都有一位自然产生的领导者。随着团队成员数量的增加,领导者就会越来越明显地主导团队的输出。

一个团队越是由一个领导者单独主导,这个团队就越成功。The more they were dominated by a single leader, the more successful theywere.

在我们挑选能人的时候,如果将个人凌驾于团队之上,就很难取得期望达到的结果。

要使一个团队成功,仅仅有“最佳”的个体成员是不够的。事实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个全明星团队可能会将一个项目迅速引向失败。使团队成员可以和谐地相处,公平地评价他们的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

团队工作会埋没很多人的工作,然而领导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权衡就很关键。同样若团队汇集了众多大佬,每个人都想出风头,这样的团队往往翻车。

首先,如果小组中的个体在认知他人情绪方面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团队就会有好的表现。

其次,相比于成员之间更为平等的小组,少数人主导话语权的小组集体智慧偏低。换句话说,最好的团队是成员分享讨论时间,倾听其他成员意见的小组。

再次,从前面两个因素中衍生出来一条有趣的分枝:有女性成员的团队,集体智力高于没有女性成员的团队。

这表明,在整体实力不弱的基础上,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感受包容他们的观点显得非常重要。沟通好能让集体中很多事情简化。搭配女性的团队会更好,是否意味着她们对于调和与倾听更加擅长?

事实上,电子邮件是最没有价值的交流方式,因为它太有效率了。在大家都知道的饮水机旁闲聊(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是浪费时间)才是真正起作用的。虽然这看起来像浪费时间,但实际上是员工做的重要工作,通过流利的交流强化合作关系。该研究建议,管理者应该鼓励开会时的闲聊和私下窃语(尽管这种行为在所有中学都是严令禁止的)。这能帮助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帮助人们迅速澄清问题,为发挥创造力打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有点像老师多鼓励我们吃饭时候交流一样。一个人眼界很窄,闭门造车不得取。

当我们采取平均主义的方式对待团队工作时,我们会面对混淆贡献者的作用、不知如何分配奖励的风险。

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曾经说过:“如果大家都不在乎谁去获取荣誉,我们将会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啊。”

团队工作的功劳并不依据于能力表现,而是基于他人的看法。

团队的成功需要多样性和平衡性,但功劳往往归于一人。While team success requires diversity and balance, a single individual willreceive credit for the group's achievements.

当我们看到团队工作的成果时,我们不能准确地去了解谁做了什么。因此,我们将功劳分配给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团队成员,通常是其研究轨迹记录始终如一的那些人,或者是我们都认可的人物。一方面,这可能是将功劳授予应得之人的一种公正的方式,但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偶尔也会出现明显的错误。

团队对内与对外表现不同,对内对待团队时应该考虑主次,量化贡献者的成就。而社会对待团队可能只认定某个光辉角色,这一点需要明确理解。权衡好两者间的矛盾,让大家懂得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我们可能经常看到或感受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荣誉,而其背后的团队默默无闻。这或许有悖于直觉理解,但主流仍是如此。

这种趋势,也就是关注个人能力表现而不是团体成就、追求一个单独的面孔或英雄,已经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深蒂固。我们将重要成果划归于某一独立创造者,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的建筑设计、朱莉娅·罗伯茨的电影,或者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电视连续剧。同样,我们根据个人的工作量做出雇用、升迁,或者聘用的决定,而忽视了在当今时代,一个人独自战斗的情况是如何稀少。

我告诉自己的学生,与一位名头响亮的人一起工作有利于在科学研究上积攒名声,这在最初阶段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在某个时候你需要独立出去。这个忠告不仅仅是我作为科学家的经历有感而发,它实际上也基于科学。

也就是说,在别人的阴影下待太多的时间,将使自己的贡献相形见绌。如果我们从事零敲碎打的项目,或在多个不同研究项目上四处奔波,我们将会逐渐被边缘化。更好的方法是:在无人涉足的领域圈一块地。

这是一条让自己脱出的建议。想要打造自己的名气,就要让自己逃出别人的阴影。现实中有很多谁谁单飞的例子,何尝又不是一种摆脱某人影响的策略呢?

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只要你在一个好想法上坚持不懈。

就创造力模式而言,天才和我们并无二致。我们也一样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达到高峰,一样在创造力减退时迟钝起来。无论是不是天才,我们差不多都符合同样的基本模式。

这带来了另一个难题。如果我的创造力并不会随着年龄下滑,而我每篇论文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概率均等,那么为什么我们所有人——天才和普通人,都在生涯的早期达到巅峰呢?答案是产量

就创造力曲线来说,我们于天才相差不大。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产量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项目,每一篇文章,这些都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机会。保持高量的产出会让我们成功的概率增加。

S=Qr:一个产品的成功,一个创新的影响力,等于个人的Q因子和想法的价值r的乘积。S=Qr:The success of a product or a deal, or the impact of a discovery, willbe the product of a creator's Q-factor and the value of idea r.

真正震撼的发现正在于此:我们找到了方法测量科学家的Q因子,发现Q因子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不会发生变化。数据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总是从一个确定的或高或低的Q因子开始职业生涯,然后它将一直保持不变,直到我们退休。

个人觉得也可以将Q因子理解为个人的品质,个人的执行力,等等先天的条件。类比到大公司产品能成功,往往不是想法r一直多好,而是其执行力Q的强大。它们可以依靠强大的Q去实现很多想法,即便想法r不行,但是数量够多总是有成功的。这是概率的力量。

由于Q因子不会随着时间改变,我想建议每个人,尽管这建议听起来并不悦耳:如果你在寻求突破的道路上一再失败,很可能你正走在错误的方向上。

而一旦你发现了与你的Q因子完美契合的职业或领域,你需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坚持下去。不要把成功寄希望于运气。只要找到你的Q因子与你的梦想契合的工作,你成功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

若想利用Q因子,还有另一种聪明的方式——合作。利用你的网络帮助自己完成项目。即使没有产出预期的成果,合作也会促使你继续尝试,继续利用你的Q因子。团队合作有激励作用。对我来说,与学生和博士后一起工作的诸多项目促使我持续保持高产。

选对赛道很重要,有些人执着于铁树开花,往往一错再错。寻找和自己契合的Q因子是很难的,但是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创造价值。

最重要的是初始的成功

单有能力表现是不够的,如果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产生任何影响力,就不能逃避那些会对我的研究做出评价和认可的人。如果我想鼓励其他人取得成功,就得公开赞扬他们的成就。我是成功方程式两边的参与者,作为个人,也作为集体当中的一分子。这种给予和接受的模式正是构成我们成功并最终决定我们命运的基础。

自从发现了成功第五定律,我不再那么想入非非了。因为我们的影响力何时到来并没有一个可预测的规律。我们项目中哪一个最重要,完全是随机的。运气、产量以及我们的Q因子共同决定了影响力的大小。因此,我所能够依靠的几项不多的担保之一就是,尝试得越多,我的Q因子发光的机会也就越多。

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多去关心周围与自己合作或竞争的人。多去包容,接受,赞美别人的工作。成功有很多随机因素,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产量 。在其他条件自己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多多去尝试,会有很大的机遇获得成功。

最后摘抄一下文中对爱因斯坦成功的分析:

成功第一定律是,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当能力表现不能被测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爱因斯坦已经使自己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这也是为什么新闻记者急于要采访他的首要原因。但他最初能够登上那艘汽船,还是因为爱因斯坦的个人网络,因为他与科学团体之外的事业和重要核心建立的联系。在通常讲述的有关爱因斯坦的成功故事中,这个网络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忽略了。

成功第二定律是,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我们将爱因斯坦视为科学巨人,但像牛顿、尼尔斯·波尔、马克斯·普朗克、沃纳·卡尔·海森堡这些科学家,在物理学上与爱因斯坦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力。他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的超高形象,仅仅用能力表现本身来解释是说不过去的。无论如何,他的无界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不信你试一试,将爱因斯坦的照片拿到街上让人们辨认一下。

成功第三定律是,初始的成功乘以社会适应度等于未来的成功。这些因素在爱因斯坦的成功故事里都发挥了作用。将他置于头条新闻的标题中,新闻记者为他提供了推力,让他滚雪球般的成功得以启动。但尽管如此,爱因斯坦作为物理学家的杰出和卓越,也是这个等式得以成立的关键。

虽然成功第四定律的前部分——团队的成功需要多样性和平衡性,似乎并不适合爱因斯坦,因为他的大多数论文都是独立完成,但后部分——功劳往往归于一人,则完全适合。功劳与能力表现无关,与他人的看法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就依赖于一个错误归因,把那些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者认定为是来欢迎爱因斯坦的。他并不是犹太复国主义最重要的倡导者,在这方面他最多也只是个小角色;但是对于非犹太新闻记者来说,他是代表团里最为大家熟知的人物,从而上了新闻头条。

成功第五定律是,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只要你坚持不懈。还记得在爱因斯坦职业生涯的后期,有关量子纠缠的那篇论文吗?这篇论文最终成了他对科学做出的引用量最多的贡献,其影响力超越了他在1905年所写的5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那一年,爱因斯坦奇迹般地做出了诸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样一鸣惊人的重大发现。而他从未停止努力,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一篇论文接着一篇论文,成果不断,直至离世。这也提示我们,坚持不懈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远方,特别是当它与我们的高Q因子结合在一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