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着完备哲学的软件。

最近开始使用一个Flomo的软件。软件的内容实际很简单,它是一个随机记录灵感的软件。最开始的时候它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我觉得如果只是单纯记录灵感的话,我有着更多的替代品。完全没有必要去花费精力与金钱去使用一个新的软件。然而在了解了这个软件背后的哲学后,又激发起了我对它的兴趣。

Flomo官网的介绍说自己是新一代的「卡片笔记」。其目标关注于极简输入,方便管理,定期回顾三个方面。其背后的哲学依据是根据卢曼的卡片笔记法。卢曼这个人用他创造的卡片式笔记写作法完成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这是一套方法,有着完备的方法论,而Flomo就是基于这套方法论,结合对现今世代的思考研发出的这么一款产品。看过作者的访谈,开发团队不过两个人,但是它们的想法很好,有着自己产品的立场和设计理念。

软件中被资本侵蚀最严重的恐怕就是印象笔记了(注意是印象笔记不是evernote)。之前非常中意印象笔记这款软件,其强大的剪藏能力,外加少数派的知识管理教程就是围绕它展开的,我一度将其作为最主力的应用。但是最近几年发现,印象笔记的吃相真的是太难看了,自从印象笔记中国独立运作后,其不断的推出各种各样的新功能,而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人买它的会员。从最开始的普通会员,高级会员,到后来的专业会员,近期居然又推出了超级会员。且不说是否用得到,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很多都是鸡肋。它完全顺着时代不停的想去抄。我不太喜欢All in one的软件,而且印象笔记也没有将其他东西做好。清单,确实做了,但相比滴答清单差了太远。思维导图,确实做了,但是不太好用。Markdown,做了,但又扔了,体验很差。超级笔记,抄了,抄的一塌糊涂。双链链接,做了,做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我怀疑产品经理根本没有思考体验过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不得不说,被资本包养后,印象笔记就不再是自己了,它们很多东西都是在想方设法的捞钱。一卖卖5年,7年的会员,说实话它能不能坚持那么久我都怀疑。这就是软件失去了自己的哲学,资本的干预下,一切以利益为导向,而失去了初心。

回到这个软件本身,如果想要将软件融入自己的生活流程,还是需要很多的摸索过程。其核心应该是让人做到无压力的输入和摘录整理。在现在的资讯洪流中,很容易形成收集癖,用印象笔记保存下来了很多文章,而且还分门别类整理的井井有条。然而要说有多少东西变成自己的了,真的很少。之前嫌麻烦用印象存文献,然后把重点部分做摘录。那个场景真的是一个一个完美的记录方式,可惜用在平常的文章上还是得有点耐心与刻意联系。「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概括当前文章的内容,远远比把整体文章记录下来有用。

再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输出。收藏也好,摘录也罢,真正把东西写出来才又是另一个层次。flomo最好的使用方法可能就是将写作简单化,可能是读完一篇文章自己的重点摘录,可能是经历某件事后感概思考,也可能是一闪而过的某种灵感。打开flomo将这些记录下来,并根据内容打上一个合适的标签。在一个整体空闲的时间里可以将标签整理整合,或用双向链接结合,更完整的再可以记录到notion。进而完成从小不断积累变大的过程。一步步收集外面的东西,积累整合内容,最终内化为自己所用,这是让我们不断进步的过程。

现在伴随着信息化的时代,软件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但优秀的又越来越少。有时候不断摸索新的事物需要很高的学习成本,浮躁的环境也让人丧失了去整理表达的耐心。要说信息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好了嘛,针对很难说,要学会去降低信噪比,提高专注的能力,或许才是现代社会生存的捷径。